解析朔州人的性格

  • 发布时间: 2016-03-04
  • 作者: 暂无
  • 阅读次数: 117

一方水土一方景,一方气候一方风;一方民性一方人,一方习俗一方情。地处内外长城之间的朔州市六县区,其风土民情复杂无际,山区、川区各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民俗民风。一个县有一个县的风土民情,一个村又有一个村的村风习俗。俗话说:“风土民情说不完,十里乡俗不一般。”朔州人的个性,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为人诚实、刚直不阿

凡是与朔州人打过交道的,大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朔州人为人厚道,性情耿直,交友重情。当然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就总体而言,朔州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平静的生活。性格老实持重,说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与朋友相交讲究义气,一旦朋友有难,解囊相助者有之,挺身而出者有之。

热情好客、助人为乐

朔州人特别热情好客,一旦客人来到,心里特别高兴,心情特别欣慰。即使陌生人登门也同样出门迎接,笑脸相见,如果需要主人相助时,便想尽办法,出面帮助。节日庙会期间,客人更多,甚至亲戚朋友引来他们的熟人,同样热情招待。朔州人的交际原则是:仇人一个也多,朋友一百个也少。所以,不厌朋友多之烦。遇事宁愿吃亏,不占便宜。

勤劳俭朴、知足常乐

朔州人自古以来就勤劳自给,艰苦创业,连过去较富裕的人包括在内,亦是省吃俭用,勒紧裤带攒钱置房买地。多数人知足常乐,只图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只求温饱,不图荣华。因朔州地处塞外,气候干燥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炎热短暂,无霜期短,即使丰年,收成也不大。在这种自然环境的逼迫下,人们只好勤劳耕作,省俭度日。现在农业生产条件虽然得到改善,但一些地区受水的制约,仍靠广种薄收维持生计,人们的生活仍然很俭朴。不愿离乡离土。因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满足于酸酸的咸菜,红红的辣椒,热腾腾的莜面山药蛋。

遵纪守法、安分守己

朔州古代历史上一直为军事戍守之地,多军队少居民,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常择勇猛之将杀伐,威严之吏镇守。在长期高压政策的桎梏下,人民形成了温顺的性格。勤于躬耕,务于牧养,安守本份,不思越轨,这是多数人的立世准则。

调解息讼、中介合事

当人们相互之间因种种原因发生纠纷、矛盾,常常有人主动出面劝解、拉架、评理、调解、息讼。朔州人还善于中介合事,热情无偿地帮助别人把事情办成办好,如男女结婚当媒人,婚嫁喜事当司仪,亡人丧事当总管,另家分产当仲裁等。中介人是拿主意的人,事情成否,办得好坏,中介人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们常说:事情不成,中间没人。有些人当中介次数多了,有了威信,便事事被推着出面。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

朔州人有良心,讲义气,不论大小事,受到别人的恩遇后,便感激不尽。受人滴水之恩,愿以涌泉相报。尤其是在困难的时候,受过别人搭救时,更是加倍报恩。平时别人为自己办过事,比如婚丧大事、起房盖屋、息祸了事、教书育人、治病救人等,都是以恩相报,报答的方式有馈赠礼物、出力做工、代替做事、举荐等,最简单的是逢年过节宴请、送礼。

尊老爱幼、孝悌和睦

尊老爱幼、孝悌和睦是朔州人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历代有很多忠孝、尊老的楷模,流传至今。对老者让路、让座、让吃、让喝、搀扶,说话尊称“您”等。孝敬父母、公婆的美德也流传至今。

重农轻商、留恋故土

由于封建社会时期经济发展缓慢、教育落后、交通闭塞、民众文化素质低等原因,朔州人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差,固执保守,有留恋故土、重农轻商的观念。俗有“走京城做买卖,不如犁铧翻土块”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