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住房的形式与规模,因贫富与地区有明显之别。山区多为窑洞,有石碹窑、土基碹窑、傍崖掏窑、天井窑(地窨院)、八海窑。除窑洞外,院墙、大门等分别为石砌或土打。平川区房舍从材料区别有砖木、土木结构之分。砖木结构的有卷棚、硬山、悬山、穿廊、抱厦。土木结构的有前后两出水,有的前低后高一出水。富家之院有四合院、前后两进院,少数的也有前中后三进院。不论何种形式,均以正房(北房)为主房,东正房为上房。正房有三间的一堂两屋,五间的另加东西耳房。东西房一般各三间,南房东侧开大门,西侧设茅坑。正房的两厢房或其它厢房,均置火炕。窗户格眼有豆腐块、胡椒眼、太平轿、亚字形、菱形等。富人的院落高台阶,建高墙,垒照壁,大门两侧置石鼓、石狮、上马石,朱门置衔环,院内墁石子,墙外置拴马柱。穷人的房子大都较简陋,平川也有住土坯碹窑的。更穷者,为一户一屋,门窗小,设置少,一家数口,拥挤其间。
正房的堂屋,正面有的陈设神龛,龛下为连三柜或祖先遗像,前置团桌,靠墙置条桌,桌上陈设列祖牌位。中等人家以下的,多放置箱柜和瓮。东西屋前置火炕,后陈列大柜、深柜、扁箱和瓮。炕上有的置放炕柜、炕桌、书桌。炕上一般都铺苇席,或在炕头、后炕加铺毛毡。铺盖、枕头均叠垛在后炕旯旮,上罩块一单子。炕两侧墙画油围墙,内容有二十四孝、武松打虎、山水花卉等。枕头一般是长方体或正方体,主体为蓝布,两顶头为红布,内装荞麦皮。小孩枕头最有特色,形式有虎头、狮子、八吊、兔儿、爬娃娃等。住人屋,冬春为防寒挂棉门帘,窗户安合页木板护窗。夏秋为防蚊蝇挂单门帘或竹门帘,窗户装铁纱。窗户均糊麻纸。方格内贴窗花,或以三色纸组成斗方。从清末始,富人家窗户下部装玻璃窗。乡村,院落东西南的房舍,多为储粮,放农具,圈牛羊驴马等。门房、房檐下,多住有麻雀、燕子。院内,也有植树的。有水井的大院,多种植蔬菜、花卉等。
在朔州市西南15公里的朔城区寇庄村,还有一处风格独特的民居——十二连城,这是抗日时期朔城区一带有名的绅士李树洲修建的。
雁门关外至内蒙古南部一带,有句俗话叫做:“汉人有钱瞎修盖,蒙人有钱游五台”。李树洲是个汉人,也不例外。他有了钱,就在朔城区寇庄村修了一处院落。这院落很有特色,专门请偏关的匠人修建。在一座四面石窑围成的大院中间修了一座名为十二连城又叫八海窑的一栋石窑。所谓八海窑,就是从四面看,都是一般大的二间石窑,十二间窑互相连通。院内每间石窑前墙和各个大、小院门前的石头都十分平整。院外窑墙上留有拴马石环。石窑有明室、暗室,都很宽敞,特别是西窑里面能耍开连枷打场。所有窑顶上全铺方砖,又平又光,能晒粮食。十二连城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栋两面开窗的平房,名为过庭,主要是供长工吃饭用。院子的东北方留有大门一扇,东南部和南部各留小门一扇。院子建好后,李树洲在大门旁自题“半村半堡,可耕可读”八个字,又在东南边的小大门上自题一联:“常耻躬之不逮,欲寡过而未能。”横批是“静远”,又请当时的朔县县长、有名的清官纪泽蒲给大门上题几个字。纪泽蒲说:“我不能给你题,题了怕不符合你的心思哩。”李树洲说: “不用担心,您咋题也能。”纪泽蒲提笔写了“谁院”二字。李树洲看了不住地点头。这处院落除了十二连城两侧的平房拆毁以外,其它仍在,上面的对联和题字清晰可见。这样一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居,没有开辟为旅游景点,现濒临破毁,实为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