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1916——1940),女,原名李秀若,生于福建闽侯县,幼年随父侨居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民国十九年(1930)回国求学于福建集美中学、上海爱国女中,后考入北平民国大学。“九·一八”后,她以“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积极参加了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民国二十五年(1936)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即为拯救民族危亡,投笔从戎,赴太原参加军政训练班。民国二十六年(1937)夏,来到抗日前线雁北,发动和组织民众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历任雁北工委宣传部长、雁北游击队政委、八路军一二Ο师六支队骑兵教导员、牺牲救国同盟会晋绥边工委宣传委员、晋绥边区十一专署秘书主任、晋西北行政公署委员等职。在宣传发动群众,培训地方干部,组织人民武装,为开辟和巩固晋绥抗日根据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她长时间活动于平鲁县境内,转战长城内外,曾以田成村夺马、麦胡图破敌、偏关城杀奸、夜袭红沙坝、奇袭岱岳镇等战功名扬解放区,成为晋绥边区能征善战的巾帼英雄。她的英名使敌人闻之颤栗、闻之丧胆,敌人曾以五千元银洋悬赏捉拿,但未能得逞。民国二十九年(1940)四月二十六日,在平鲁县东太平村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专署机关群众安全转移。她有意将敌人火力吸引在自己一边,双手持枪,英勇奋战。当党政机关、军政人员及群众大部突出重围,李林带的子弹打光后,壮烈殉国,时年二十四岁。
李林骁勇善战,战功卓著,与人民血肉相联,亲如手足。当李林遇难的噩耗传来的时候,引起了晋绥边区军民的极大悲痛,中共中央妇委会在延安召开了追悼会,并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通报了她的英雄事迹,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全国妇女,以民族英雄李林为榜样,踏着李林烈士的血迹战斗下去,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为纪念李林的革命功绩,1985年,平鲁中学改名为李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