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朔州市图书馆古籍保护成果之一的《藏拙庵诗存》影印本与广大读者见面。刊印本为竖排版宣纸线装本,采用现代数码印刷与传统手工装帧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原书风貌。
《藏拙庵诗存》影印本
古籍保护工作作为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得到朔州市图书馆的高度重视。书前的“影印寄语”指出:“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加强古籍保护工作,对于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特别是我市的古籍善本能遗存下来的为数甚少,保护好这些中华民族的珍贵古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该影印本的面世,标志着朔州市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迈出了具有实质性的步伐。同时,也为朔图今后继续做好这项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藏拙庵诗存》原刻本
《藏拙庵诗存》的作者熊聿修是清代朔州人,生于乾隆十年(1745),卒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为增贡生,诰封徵仕郎。他自幼聪慧,性嗜讽咏。书中以《静夜咏》《旷观》《咏笛》等七十余首古诗为主,间有《旅中山村即事二词》《劝兄弟词》《淡然居词》《龙虎歌》《梁燕咏》《送穷说》《怪蛛说》《圆圈说》等不同体裁的内容二十余篇。其中《鄯阳八景》《咏敬德辞婚》《过周公令公墓祠咏》等诗词均为反映朔州地方文史的作品。纵观全书,其诗词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论说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写景者意境幽深,饶有情趣;抒情者情感真挚,内涵丰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高洁的道德情操与深厚的国学理念。具有较高的文学与史料价值。该书原本由作者次子熊良辅于道光年间(1821—1851)编集刊印,时至今日已损失殆尽,幸得原朔县政协副主席高士英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对孤本高度重视、妥善保存,才使之留存至今。为了便于读者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在原文之后将高士英先生的生平简介、熊聿修次子熊良辅墓志铭的雕版拓片以及点校文,一并附印以供参阅。
(文/张志弘 图/李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