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
《广州大典》十年编纂历程在京展出。10月11日,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在会议室外,唯一一个展区便是来自广州的“《广州大典》暨广州公共文化建设剪影”展览。 该展览分为两部分:一是包装、印刷精美的二十余册已经于2008年出版的《广州大典》丛部文献陈列,其中部分还可供所有与会专家及媒体人员细细翻阅。二是长达数十米的展板展览,既对《广州大典》十年编纂的历程、价值、意义和分类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又展示了广州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建设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文化中轴线以及文物保护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全程参与了《广州大典》的编纂,并在本次会议上代表中山图书馆接受了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的颁牌。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倪俊明表示,《广州大典》几乎是对广州在1911年以前全部历史文献的全面收录,并以原生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为以后的学者从事有关广州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文献的打造和使用基础。《广州大典》堪称近年来整理出版规模最大的古籍丛书之一,“初步统计包括丛书子目在内一共有4360多种,尚有400多种粤曲唱本未收录。我们目前还在做征集工作。”专家称《广州大典》应不断补遗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在观看展览时对本报记者说,《广州大典》是一个开端,在其他地方还没开始做的时候,广州就开始做了,而且政府如此重视。“我个人曾参与过《绍兴丛书》的编纂,深刻体会到编书的不易,汗牛充栋的文献中你收什么?存在各方考量。所以能将大典编好不容易。”张志清还建议,《广州大典》不应是一次性的工程。做地方文献的丛编可以一代一代来做,遇到一些佚文,还可以再接着补遗。 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则表示,《广州大典》的编纂是对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传承,“这个工程首先对后人是一个交代,对历史是一个交代。爱国、爱家乡不应是抽象的,对生活在广州、出生于此、生活于此、了解它的人,你如何爱广州?通过这样一个大典,人们就能够感知广州、了解广州。同时,里面有非常好的人物和事件,还有传说和风物,这是对人的一种教育,是一种爱家乡的教育。”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用“功德无量的工程”来形容《广州大典》,他真诚地说:“虽然我们有大量这方面的资料,但是我们上海目前还没有这样一个工程。我觉得广州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今后我们也会参照广州的模式,把资源很好地集聚起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肯定会对文化方面更加重视,我相信全国各地都在做这方面的事,但像广州用这么多的资金和精力,来做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天津图书馆为《广州大典》提供了四五种梁启超的珍贵文稿,参会的李国庆研究员称赞《广州大典》的编纂是一项“有气度有魄力”的工程。说广东在国家重视古籍保护的大背景下做的一套丛书,在文化载体上,力度和魄力都是超前的。“这样一套面向全国海内外的书,对提升广东地区的文化底蕴的作用是很大的。做了一件文化基础建设的大好事,功德无量。”
编辑 综合业务部 樊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