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购书经费有限,该买些什么书?

  • 发布时间: 2015-09-09
  • 作者: 冯新照
  • 阅读次数: 3

来源:红网  2015-09-09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5)》显示,在广州,51%的市民经常使用图书馆,频率为一个月数次;38%的市民偶尔使用图书馆,频率为一年数次。多达99%的市民认为公共图书馆非常需要或需要经常补充新书。广州市的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人均约1.7册,国家标准是人均3册(件)以上,广州各区这方面的财政投入有较大差别,2012年越秀区图书馆经费投入1028万元,购书经费96万元,但白云区的投入仅分别为170万元和30万元。(9月8日《新快报》)
  
根据《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1.40万种。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报道,2014年这一数字为44.84万种。一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还需要分别顾及和服务于大众阅读、学术研究,花费大量经费订阅期刊报纸,引进海外出版的图书。
  
也就是说,即便广州市及其所辖各区大幅提高图书馆购置新书的经费投入,甚至数倍增加、十倍增加,也无法买齐当年出版的所有新书。大量购买新书,还面临入库整理的繁琐工作,才能拿来上架,而这又必然加大图书馆现有人手的工作压力,除非政府以同样增幅来追加管理成本。
  
2013年,广州提出打造“图书馆之城”,加大了图书馆建设、购买新书和管理成本等方面的政府投入。目前,广州的图书馆藏书数量、设施完善程度跟深圳等城市仍有差距,可以预期广州必然将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经费。但必须注意的是,无论是如何增加经费投入,增幅也一定是有限的,无法做到买齐所有出版新书——买齐所有出版新书,事实上也毫无必要。读者购买图书、借阅图书,绝大部分需求都具有集中特点,只有极少数图书受到读者青睐,图书馆完全可以通过借阅数据的挖掘分析,找到一地读者的价值偏好,继而在图书馆馆藏图书采购中,提高针对性。
  
当然,对过去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也存在无法洞察读者新的阅读兴趣和需求的弊端,图书馆仍需全面提高对新出版图书的评估水平,尽可能做到以有限经费补充高质量、印量少、可以满足部分读者具有变化特点的价值偏好的新书。而对于那些从未或极少被人借阅、大众读者和专业读者评价都不高的类型图书,特别是那些个人自费出版又不具备学术价值的文集,以及由单位花钱出的工作总结式的图书,则应减少甚至取消相应的采购计划。
  
包括广州在内,全国很多城市近年来在陆续加大对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设施的经费投入,但图书馆资源仍分散在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图书馆,一些国企和机关单位的图书馆(室)也处于封闭运行状态。这也造成有限图书采购经费的重复、浪费问题,如一个市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将宝贵经费花在重复采购部分类别的畅销书上,服务读者的意义不大。甚至而言,近年来随着电商企业强势挺进图书销售业务,频频掀起打折促销,不少读者已经通过各类促销活动买到了、买齐了想读的畅销书,如果图书馆再重复供给,就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了。
  
笔者以为,广州市等城市至少应做到以全市为单位,加速实现现有图书馆馆藏图书及文献等信息资源的信息化,建立便捷的图书馆藏和流通查询系统;建立起联网查询系统后,减少畅销书采购的经费投入,尽可能避免重复化采购;与快递企业合作,开通读者借书还书的便利机制。
  
为提高图书馆馆藏图书采购质量,缓解图书馆人手不足,广州市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图书馆还可在市民特别是各类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中招募新采购图书评估志愿者,并结合图书馆馆藏图书借阅数据的分析结果,使得有限经费能够买到更能满足市民阅读需求的新书、好书。(文/郑渝川)


编辑 综合业务部 冯新照